走进万佳|万佳服务: 北京总部|广州| 温哥华|多伦多|洛杉机|纽约
留学资质认证:BJ2000016
您的位置:首页 > 转学 > 文科转专业经验谈
文科转专业经验谈
2013年02月21日来源:美国留学网作者: 万佳留学
>>我感兴趣,马上在线咨询

这个题目是很早就想好了要写的,但是因为这条路我走得非常艰难,首先是时间上来说,比别人长了许多,当别人早在3、4月份就拿到offer,欢天喜地的时候,我却一直苦等到学期结束,而且我一直没有拿到那个我最先去的学校的offer;当别人已经整理好行装准备出发,我却刚刚拿到签证。而且,从申请方向上来说,我也没有去重点申请我的本专业(历史学),这方面,恐怕不能给师弟师妹们提供直接的经验,不过如果是想转专业申请,倒是可以提供一个参考。最后,我想这条路我要走不止一次,也许是明年,也许是以后什么时候,反正,从英格兰到新英格兰,我的昵称说明了这决心。

先说说申请前的准备。虽然申请是大四时候的事情,但要走完这个漫长的过程,最好是从大三、甚至是大二就开始。首先是英语方面的n多考试,和理科生不同,也许那些数、理、化的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,拿到很好的offer,但作为文科生来说,语言能力是做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,分数当然是越高越好了。不必在乎别人那种"中国学生考试作弊"之类的说法,那都是一种捕风捉影。至少在我自己申请的过程中,美国人从来没有人就以前那个闹得沸沸扬扬的GRE笔考与机考的问题为难过我(甚至是一开始扬言不要机考分数的Wisconsin_Madison)。而且,如果你学有余力的话,可以多考一个TSE,因为TOEFL考试没有口语这一项,TSE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。说来也许你不信,我去英国领事馆(后文我会具体解释的)签证的时候,那个VO看了我的TOEFL成绩单,惊讶的说了一声"So great English",然后就在表格上狂写了一阵,1分钟就给了我那张领签证的绿条,不仅没问我事先很担心的资金问题,连我准备好的成绩单、毕业证书的公证都没有拆开看。我的分数写在这里,作个参考吧:

GRE :2001年8月的笔考 2230 (V640  Q790  A 800)
TOEFL:2001年10月 @ 华师大 657(L 62  S 68  R 67)+ TWE 5.5
TSE:2002年5月  50

其次,是自己的绩点、研究经历等。作为本科生来说,除非是很牛的人(比如军政学者什么的),一般很少有自己独立的研究经历,或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过paper。而且我以为,暑期实践不能作为"研究"经历(research experience),不过,可以作为很好的课外经历(extra-curricular),这是对于申请者本身起到一种能力的展现,而不是用来去吹嘘什么"研究"的。如此看来,绩点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,因为这是证明自己学习能力最直接、最有力的方法了。要相信复旦在国外的信誉度,我们的成绩单基本没有作假的,所以The higher your GPA, the better chance you have。如果可以的话,再把major GPA分开列出。我的overall 是3。58,major是3。70(这个粗略估算一下就可以了,不必精确到很细),虽然我不申请历史,major GPA可以说明,对于某个专业,申请者的学习能力,现在的历史学是如此,将来要涉及的任何一个学科都能如此。

上面说的两个方面,做起来的确不容易。我以前在Englishtest版上逛的时候,常常会为了看到的某篇机警中感谢自己的家人朋友、或者说考生带着病痛完成考试而感动不已,而现在最多笑笑,不是我变得冷漠了,而是变得成熟了吧。因为这些与后来那一系列繁琐的过程相比,实在是容易多了,简单多了。毕竟,只要自己努力,英语考试和专业成绩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。而不像后面的申请、等待、签证、飞跃,有着太多太多的不确定因素,时时刻刻摧残着我那脆弱的神经。

所以,在走出这一步之前,先问问自己,肯定要出去么?不怕么?不后悔么?如果三个答案都是坚定的yes,那么好吧,放手去飞,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了。真的,好好问问自己,问问自己爱的人,问清楚了,就会少了许多盲目,就不会产生那种"想把签证撕掉"不冷静、不成熟的想法了。(我这么说也许太残酷,反正我是已经习惯了分别,就当作是用距离来给我们彼此余地、用时间来证明一切,对于那些异地、异国的恋情,我也只能祝福了,sigh)

想想好,你要去什么国家,千万不要盲从,更加不要申请许多不必要的"保底"的地方,比如加拿大、英国、新加坡、香港什么的。这些地方各自有各自的好,不比美国差,如果你心存侥幸,抱着那种"美国有offer我就据掉其他一切"的想法,那么,申请那些地方还是免了,既浪费钱,又浪费感情。那时候我曾在MSN上问lovefaye (现在的eyafevol)jj,要不要申请1、2个加拿大的大学,因为不少人都这么做的。Lovefaye问我,如果加拿大的学校给你offer,你去么。我,这个。。。。。。我犹豫了,那么冷的地方,我从来没感觉的。那不得了?想那么多干吗?lovefaye还是一如既往,酷酷的一句,从来不废话,却说得我心里明亮了许多。

于是,我抱着"如果英国学校给我offer,我也去"的想法申请了4个英国学校。虽然我老是跟朋友开玩笑说,"我的成绩单多了,怕用不掉浪费",但我心里很清楚,这不是玩玩的。我从小接受的就是纯正的"英国英语"的训练,于是很喜欢英国的文化,还喜欢英超、喜欢温布尔登网球赛,所以我一直很希望去那里看看,感受一下。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系,我的好友freewing MM,正是她的精神鼓励和实际行动,才让我坚定了这个想法。而现在,freewing  MM已经拿到了她心仪的offer(新闻学,在伦敦的一个很不错的大学)飞赴英伦了,而在这里,在跨越欧亚大陆去和她"团聚"之前,我还是想说一句,thanx,恐怕没有她,我的英国之梦永远是个梦。

但这个英国之梦并不完美。我想,我如果不是在1月初,而是申请得更早些的话,恐怕能有更好的结果。至少,我就不会在牛津的waitinglist上,郁闷地排在第一个了。我一直很喜欢那里的,这次要留个遗憾了。所以要给想去英国的朋友提个醒,还是要早申请,10月底就开始了,英国的学校虽然没有一个很死板的deadline,但如果这年的名额满了,后来者即使再优秀,也只能对他说sorry了。还有,在Sheffield和Liverpool之间,我最终选择了后者,很多人也不理解,因为无论是城市,还是排名,好像都是前者更加好。但我因为"红军"而开始喜欢利物浦这个城市,我毫不掩饰这点,我从高中开始就梦想去那里(当然,现在没那么强烈了),就开始收集关于这个城市的信息,甚至写过一篇以利物浦为背景的小说。这一切看来naive,但至少,自己的选择,我不会后悔(况且,那个学校也一直对我比较友好)。所以,每次有同学对我说"你有利物浦保底"的时候,我总是笑着纠正他们说,"那是个备选,不是保底,因为我是很喜欢那里的。"而现在,还有不到50天就可以真的去那里了,我也很高兴。

这里还有一句题外话,看到出国版上常常有讨论,是学校重要,还是城市重要,我个人意见,,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,当然是后者。这不仅仅是从毕业后的去向这个实际问题出发考虑的,而且,作为出国留学的一个部分,走走看看、体会一下大洋那边那里的风土人情,也是很重要的吧。那种"只要是offer,不管地方多烂都去"的想法,我是不care的。也许你现在不相信,但你去了就知道了:)这个是我美国同学的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,呵呵。

Ok,然后是专业的问题。这个问题理科生问题不大,好像很多时候都看到不少文科生问,A专业转到B专业,可行么?这个情况因人而异,很难回答的。比如我,我本科学的是历史,可是我要读的硕士(将来可能还有博士)是教育学,具体的方向是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olicy Studies。这两者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,但你要能说明,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经验,对这个领域,有个最基本的了解。其次,更重要的是说明,你对这个学科有极大的兴趣,有了兴趣,才会支持着你,在这个领域坚持到底。我本科时候在外做英语老师的兼职,三年,教了10来个班级,评价每个班20-30人,所以虽然没有工作过,但也算有了点实际经验吧。还有就是我的论文比较注意集中方向,都是做的有关教育史方面的(这个也许是历史系的一个优点吧,什么东西都有个历史渊源,都可以去追溯、去研究)。但是,这些东西说到底,是比较浮浅的,对于教育学本身我的认识并不丰富,但我对自己的决心是清楚的,我在PS里写道"I feel compelled to access more advanced theories and work under a distinguished scholar",实事求是,没有夸大什么,也没有掩饰我的不足。所以,很多学校都录取了我。

关于转专业的说法,其实没有那么死板、细致的限制,比如美国的教育学院中,本科读统计的可以选择Educational Evaluation & Measurement这个偏于数值计算的方向,读心理学的有Eucational Psychology,等等。我认识个98世经的师兄,他本科时候的绩点有3。8,更难得的是,他居然要申请历史学!他写得一手漂亮得繁体字,来旁听我们系得课时候,不仅让学生佩服,更让老师赞叹,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,师兄拿到了历史学的offer,这样的人是我最敬重的。我还有个北大的朋友,心理学申请中国文学方向,所以,不必担心你要转的方向有多么的"匪夷所思",关键是要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,找到两者之间的关联,以及申请者对此的认知和经验。不要老是问别人,怎么怎么可以么?试想,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,说服不了自己,怎么去说服那些Admission Committee 的老师们,让他们来相信你呢?

当然了,还可以去了米国那里再转校,换专业,这样方便很多,也不必像我这般辛苦。但这么做要慎重。有一次去我找老师签推荐信,老师告诉我说,某个学校里有个中国教授,每次他推荐一个学生,那个中国教授都要问,该学生真的会一直研究历史么。因为,往年来,以历史这种基础学科作为跳板的学生太多了,以至于人家都不相信我们了。其实,学校也好,专业也好,都是个人的选择,年轻人作出多次选择本来无可厚非。但我的确听到过一些不太好的做法,太过"急功近利",造成了些不好的结果。千万不要以为教授会满不在乎的放你走,其实,不好的影响早就埋在那里了。我在美国的表哥,虽然已经工作2、3年了,而且业绩一直很好,但他也告诉我说,还会为当年离开导师而感到内疚,因为他当初是答应了导师,跟他读完博士的。所以,当我听到一个朋友(还好,1不是复旦的),拿到签证后,大言不惭的说,"反正过去了马上要转系的",很脸红,你是爽了,踹人没商量,可你有没有为你的师弟师妹们考虑过?为他们留点后路?

所以我当时也申请了几个历史专业的学校,我想的是,如果学校够好,我就做一辈子历史研究吧,虽然不会有什么成果,反正我也不讨厌,呵呵。所以我也很坦然,当他们据了我的时候。关于历史系的申请,出国版精华区里,babysingle写得很详细了,我也就不再多说,只是补充2点:UCLA 是个很好的学校,但我不能确定"对复旦学生一直很友好"这个说法,我想,我们也好,北大也好,成绩面前,人人平等。所以,也就不存在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 (UMCP)的历史系对北大学生比较松,而对复旦学生比较严格这样的说法了。其实UMCP的历史系有个很好的跨学科项目,HiLS,是一个Master of Art in History 和Master of Library Science的双硕士。第二个硕士是由信息学院(College of Information Studies)颁发的,学期实习的时候可以去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,两个硕士的年限加起来也不到4年。所以,只要你不像我那么惨,"档案学概论"得个C+,大可以去试试看这个不错的program,而且也是有钱的。:)

如果你心里把这一切都想清楚了,那么,良好的开端,我可以说你已经成功了一半。这些东西,都是我在申请完以后才逐渐想明白的,所以,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,希望以后不要再这样"事后诸葛亮"。剩下的都是琐事,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,PS、推荐信、申请表格、G、T成绩的寄送(其实可以逃的,呵呵),加上偶尔陶瓷玩玩,参考出国版的精华区,慢慢做,慢慢来,不要着急,有那么多xdjm陪伴你,相信,这一路是不会孤独的。我这里有2个建议:第一、学校一定要选好,特别是在开始申请前,一定要问清楚,有没有钱!!!我今年就是吃了这个亏,我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是Ph D都会有钱的(相反,不少 Master也是有资助的,比如那个HiLS),所以一开始只考虑城市和学校的排名,没有想太多有关钱的事情,这才导致了我拿到7个admission,却没有一个offer的"惨状"。现在想来,是很痛苦的,特别是UIUC录取了我以后,明确告诉我,今年系里一分钱也没有的时候,我都要哭了。第二、要相信你的团队,但是不要依赖你的团队,无论是wfkb也好,还是我自己组织的自强队(呵呵,不知道今年还会不会有人组织这个团队,//blush)也好,我们相互之间起到的都是一个精神鼓励的作用,最终这一切的完成,靠的不是别人(从队友这里汲取PS精华的概率其实非常小),正是你自己。

好啦,主要关于申请的东西都写完了,无法提供很多关于学校的有用信息,这个东西需要你常常去他们的主页上看的,好的学校,每个学期都会更新的。但我想,有些事情(比如出国这件事),在做之前,的确要想想清楚。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古人说的"三思而后行",这道理,现在对我来说,刻骨铭心,永志不忘。

今年5月的时候,我去参加了校内Voice of We电台的一个节目,叫做"彩虹的低吟",做了一期毕业心情之"出国留学"篇的嘉宾。和我同去的是个理基班数学的男孩,id是jimlang。他现在已经在美国呆了近一个月了,时过境迁,我看到硬盘里那个70多兆的mp3文件,想到他的声音就在我的机器里(不过,我从来不敢听自己的声音,觉得怪怪的:),而他的人已经在大洋彼岸了,真是变化飞快,来不及让我去思念,来不及让我去回忆,就这么从指缝中溜走了。

在做节目之前,我不认识jimlang,我发信去他,敲定哪个学校了么,他告诉我,已经拿到签证了,7月初就走。我很惭愧,也很羡慕。我告诉我的一个朋友,朋友说,那你别去了,这明显就是拿你做个反面的例子,一个是已经拿到visa了,另一个却连offer也没有。我说,答应了人家的事情怎么好反悔,再说,torlin大叔开口请我,总不好翻脸吧?其实我心理也很矛盾的,我觉得我朋友说得很有道理,我自己其实一开始也不怎么想去。但我天生不会说NO,所以只好硬着头皮上了。好在我有复旦剧社训练的良好基础,所以我表现地很好。现在可以坦白:我其实根本没有节目里听上去的那么开朗、那么自信,很多时候我是装出来的:P。这就是我,我虽然难过,但我不希望别人看到,所以我不会当着人的面哭泣。

但有一点是真的,节目做完后,我倒是很快乐,那不是装的,我也装不出来。见到jimlang的时候,他说他认识我,我很纳闷,于是他解释说就是去年9月份3208第一次的聚会上,看到我就是坐在最后一排,举起手来,然后走到讲台前的女孩。我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,那次很无意的举手,让我后来有幸组织了一个"自强队",然后还认识了包括antibt、goer、iguana jj在内的一批好朋友。其实我们后来不怎么活动的,但还是有不少人一直记得我,所以我一直很心存感激。还有就是那2个DJ说的话,他们虽然对"出国"没有很明确的概念,还不了解这个"飞跃"真正的过程,但他们表现出来的理解和赞同,让我欣慰,让我兴奋。我不由想起了毕业前夕,我们一起把昵称改为GoAbroad2003,然后站务也把BBS的底部流动信息一起改了,配合我们,那场面,是如何的壮观,如何的激动人心啊。如果说从去美国的这个角度来说,我今年是失败了,可是从别的方面来说,我却是真的收获了很多。我不介意去做个暂时的loser ,因为,也许,triumph就在不远的前方。

 

>>我感兴趣,马上在线咨询
获取留学方案